今年以来,凤城市人民法院草河人民法庭始终坚持以“诉源治理”为抓手,不断完善“人民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分层递进过滤体系,深入推进“法庭+司法所”的联动模式,发挥出“1+1>2”的合力,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在源头、在诉前。日前,草河法庭与大堡司法所共同发力,成功调解辖区内两起纠纷,取得良好效果。
赡养老人起纠纷
上门调解唤亲情
世上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的法定义务。近日,在草河法庭法官和司法所所长的共同调解下,妥善化解一起赡养纠纷。
原告夏某现年91岁,膝下有子女7人均已成年成家,现随三儿子李某君一起生活。今年3月,原告夏某以其余6名子女未尽到赡养义务为由向凤城法院提起诉讼。
收到案件后,承办法官认为这是一起家庭纠纷且为法律援助案件,便迅速与大堡司法所所长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基本情况,一边是年迈需要照料的老人,一边是因赡养问题争吵不休的子女,承办法官认为处理赡养纠纷,不单单要履行法律义务问题,还要尽可能修复产生裂痕的亲情关系。
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涉及当事人众多,承办法官便主动提供“上门调解”服务。
承办法官和司法所所长多次来到原被告家中,对七名子女耐心劝解,从法律、亲情的角度告知他们赡养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应尽的法律义务,在法官循循善诱的开导和温情感化下,子女们回想起了母亲养育自己的辛酸与不易,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经过法官和司法所所长的不懈努力,夏某与子女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老人由家中老三进行赡养,其他子女每月承担老人抚养费。
调解成功后,承办法官再次上门进行追踪回访,亲自核实老人的赡养情况,认真倾听老人的反馈意见,看着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法官才彻底放心。法官还与村委会联系,要及时了解老人状态,让老人在舒心的环境中安度晚年,法官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司法温度,真正将“为群众办实事”落到了实处。
墓地安葬引纠纷
倾心调解化干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逝者入土安葬、后辈扫墓祭拜是中华儿女孝顺的表现,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为逝者选择安葬位置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最容易与他人产生土地纠纷。近日,草河法庭与大堡司法所以及大堡镇三官村村民委员会评理说事儿点联合,成功调解了一起因墓地安葬引发的矛盾纠纷。
李某在大堡镇有自留山7亩,2019年开始李某外出务工,直到今年年初才回到家中,回来后李某发现鄂某将其父亲安葬在其自留山内,遂双方发生矛盾,来到大堡镇司法所进行调解。
司法所所长考虑到此事若不及时解决,不利于社会稳定,便立即与草河法庭取得联系,邀请具备丰富基层调解经验的法官共同对该案进行调解。
在了解纠纷情况、明确矛盾争议焦点后,承办法官和司法所所长决定先分别做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从人情到法律,从现在到长远,对比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件事情中涉及的道德、法律等相关知识,并向双方阐明矛盾激化既不利于睦邻友好,又破坏乡村综合治理的成果,多角度进行劝说,希望双方当事人本着乡里乡亲理应和睦相处的原则,共同将此次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经过五个小时的不懈努力,鄂某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李某最终同意让鄂某父亲葬入其自留山内。至此,一起因墓地安葬引发的纠纷在人民法庭与司法所、村委会共同的悉心调解下,终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一直以来,草河法庭坚持深化诉非联动、诉调对接机制,开辟线上线下双渠道,坚持诉前、诉中、诉后全程化解,有力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一是加强沟通联动,引导诉非分流。法庭配置专门人员处理诉调对接工作,做好与联动单位日常沟通协调、材料移交、数据通报等协作事宜,定期梳理汇总相关案例和经验做法,在诉讼服务大厅安排人员进行导诉释明工作,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强化诉调对接,庭所良性互动。草河法庭与辖区内司法所开展诉非联动共建模式,群众选择到司法所先行调解的,司法所发挥其调解优势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针对司法所无法调解的案件,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引导至法庭立案;司法所调解好的案件到法庭进行司法确认的,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是深入村居基层,靶向处置纠纷。保持与辖区各乡村社区基层组织沟通联系,走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全面了解各“角落”民俗民风,剖析辖区内居民矛盾纠纷的根源,有的放矢联合各调解组织、人民陪审员等开展纠纷调处工作。同时,定期组织法官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听取社情民意。
四是拓宽调解渠道,助推纠纷化解。依托凤城市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将矛盾纠纷案件通过调解平台推送到相关的调解组织,促进诉前调解,并积极通过视频连线、微法院小程序等线上方式进行诉前调解,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