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要闻
化于未发 止于未诉 调于诉前——丹东法院打造诉源治理工作的“丹东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26 09:16:26 打印 字号: | |

诉源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丹东法院牢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系统化思维、工程化方式、一体化机制,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模式,"抓前端、治未病",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丹东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打造出契合群众需求、符合地区实际、提升工作质效的诉源治理"丹东模式"。

推动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排查力量来自于哪里?全市法院定期深入"乡镇街道""田间地头"的近 500 名下沉干警就是尖刀利刃。

选派人员以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为主,均具有较强的业务功底和化解矛盾冲突的实践经验,排查员、调解员和法律宣传员,是他们的新身份、新任务。在排查方面,对所在村和社区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摸底,全面了解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等情况,及时收集、掌握、社会稳定及违法犯罪等线索情况;在化解方面,按照轻微矛盾就地化解,较大矛盾属地管理,会同属地派出所和当地政府共同开展化解稳控工作;在宣传方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 法治先行"开展普法宣传,通过提供法律咨询、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参与乡村法治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截至目前,共排查涉及相邻关系、人身损害、劳动争议、婚姻家庭、买卖合同等矛盾纠纷379件,化解286件,化解率75.46%。

推动矛盾纠纷止于未诉,支撑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在于部门联动凝聚形成的解纷合力。

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全市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20家人民法庭为依托,开展人民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络、进乡村的"三进工作",推动矛盾纠纷止于未诉,形成了人民法庭、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信访部门"四所一庭一部门"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定期进村、进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建立"一村一街一调解员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矛盾纠纷止于未诉,源头治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数十起类似"一亩地""几棵树""兄弟之争""赡养纠纷""买卖反悔"等民间纠纷有效化解,还预防了多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强化能动司法,不断延伸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触角,建立"滨江中路30号专业法官团",由两级法院37名员额法官组成,与工信局、工商联、统战部等部门举办"专业法官讲授法律风险防范课堂",为全市9家工业园区近百家企业以及民营经济领域代表讲授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防范,将"防"与"治"的理念融入企业良性发展中,切实从源头减少纠纷。

推动矛盾纠纷调于诉前,创新的支点来自于哪里?在于将诉前调解工作纳入人民调解工作大格局的机制构建。

建设"法院+"纠纷化解体系。联合司法局、总工会、工商联、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丹东支行等部门建立诉解对接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多元解纷"朋友圈"不断扩大。

建立"调解+速裁"一体化流转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将适宜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委派特邀调解组织开展调解;速裁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将同意调解的案件通过调解平台委托诉前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形成调解员与速裁法官合力化解矛盾纠纷。丹东法院已成功构建调解员参与民事二审诉前和诉中纠纷化解新模式。

搭建"在线+共享"联调平台。针对知识产权纠纷,由受理的一审法院将适宜调解的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送至中院特邀调解组织,由特邀调解员开展调解,依托平台构建起全流程在线委派、委托调解、出具调解协议书、申请司法确认,形成了丹东法院特邀调解组织、调解员的共享机制。

加强示范性裁判指导调解。针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物业服务、金融借贷、追偿劳动报酬等高发群体性纠纷,进行示范性裁判,将已生效的示范性裁判推送至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用示范裁判确定规则,指导调解,促进同类纠纷在诉讼外予以解决,减少群体性案件的增量。为类型化案件诉源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丹东两级法院诉前调解结案13927件,调解成功6181件,成功率44%,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就地和解,诉源治理工作实现新跃升。目前,两级法院正在按照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思路,以调研精准绘就新蓝图,积极梳理典型案例和排查化解有效方法,整理成可供推广的示范样板,提升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质效,为打造诉源治理"丹东模式"不断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宣教处
友情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网人民法院报辽宁法院网丹东市人大丹东市人民政府